從京瓷到KDDI,再從KDDI到日航,稻盛和夫先生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經營神話,本人更是目前唯一在世的日本四大經營之神。在其漫長的經營生涯中,稻盛和夫先生最有力的武器就是他的思想。因為深受佛家思想影響,“心”之一字貫穿稻盛和夫先生思想的始終。本篇文章,就是關于稻盛和夫“心”思想的綱要。來 源:泰普洛領導力 (ID:Taplowleadership)
本文摘編自《心:稻盛和夫的一生囑托》,經由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發行。
對企業來說,比起科學技術,比起經營戰略等,人心才是最根本的問題。心在哪里呢?我也不知道,但心的本質就是真善美。人生的一切,都始于心,終于心。
人生的一切,都是自己內心的投射
從降生人世,到生命終結,無論對誰而言,人生旅程都是一出波瀾萬丈的戲劇。其中既有充滿榮光、極盡歡喜的時光,也有遭遇苦難、咬牙忍受的日子。人生中所發生的一切事情,都是由自己的內心吸引而來的。猶如電影放映機,將影像投映在屏幕上一樣,內心描繪的景象,會在人生中如實再現。這是驅動這個世界的絕對法則,是推動一切事物運行的真理,沒有例外。這是稻盛先生基于自己80多年人生經歷的思考。正因如此,面對眼前發生的事情,抱什么想法、以怎樣的心態去對待,人生將發生巨大變化。
-02-
不管境遇是好是壞,都要感謝
現狀越艱苦,人就越容易發牢騷、鳴不平,怨天尤人。但是,這些牢騷與不滿,又會兜兜轉轉,回到我們自己身上,導致自身境遇不斷惡化。所以,不管遭遇怎樣的苦難,不管面對何種境況,你都要以“感謝之心”去面對。遭遇困境,結果不盡如人意,要在此時此刻說一聲“感謝”,確實很難。如果人格沒有得到一定程度的磨煉,我們往往就會口出怨言“為什么偏偏是我?”另一方面,就算我們好運連連,事事稱心,我們就會說“感謝”了嗎?其實,現實中的我們,往往也做不到。我們會認為那是理所當然,甚至很多人還會貪得無厭。不管現在多么一帆風順,這種情況不可能永遠持續。我們不能沉溺于順境而自傲,必須用謙遜的態度,對自己的言行進行嚴格約束,不可忘記感謝之心。而當逆境和困難發生時,更是表達“感謝”的絕佳機會。因為這種嚴酷的環境,嚴峻的局面,能鍛煉我們的心志,磨煉我們的靈魂。所以,“無論何時何事,都要表達感謝”,用理性將此道理銘記于心。在心里做好準備,讓“謝謝”可以隨時脫口而出。這是一個極為簡單的人生秘訣,但能在生活工作和自己的人生中,一以貫之的人,卻是鳳毛麟角。
-03-
常懷謙卑之心,才能萌生感謝之心
如果缺乏對他人的謙卑之意,感謝之心是無法萌生的。自己之所以有今天,是長期以來,許多人幫助支持的結果;公司之所以能夠存續,是依靠員工辛勤的勞動,還對虧那些下訂單的客戶。自己擁有的才能和能力,絕不是自己的私有物,不過是偶然被賜予的。那些我們認定是自己的東西,不過是現世一時,寄存在我們這里的東西。我們不應將其,只用于自身,而要將其用于他人和社會。當你在工作和生活中抱有這樣的想法時,驕傲自大就會在心中消失,內心就會充滿感謝和謙虛。每天全身心地投入工作,心靈就能得到凈化。當心靈處于純粹狀態時,人就能觸及所謂的“宇宙真理”,也就是觸及事物的本質。稻盛先生在創辦京瓷之前,曾在一家陶瓷公司,從事新型陶瓷的研究工作。那是一家很糟糕的企業,經營連續虧損,工資拖欠已成家常便飯,研究設備更是極其匱乏。但在當時,他除了在極為有限的條件下,去做事研究,已經別無出路。于是,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這項研發工作中。而當全神貫注投入工作時,雜念便從心中消失了。如同修行僧的坐禪,達到了無我的境界。當心靈處于清澈純粹狀態時,就會冒出不知來自何處的智慧語言。而這些想法和思考,都被他記錄在筆記本上,成為了習慣。這種習慣也一直延續到他成為企業的經營者。這些筆記后來成為“京瓷哲學”的企業哲學的原型,支撐著京瓷公司的成長與發展。如果動機是善意的,事情自然會朝著好的方向發展;如果動機只為一己私利,那么不管多么努力,最后都不會有好的結局。對企業來說,如果企業經營的“引擎”,僅僅是追求經營者的私利或名譽,那么即使能獲得一時的成功,企業也終究無法長期發展壯大。“利他”并不是宏大高尚的理念,這個詞本身就很簡單,“有利于他人”,就是先人后己,把“為自己”放后面,優先“為他人”。比如,在家庭中,可以為家人做什么讓他們幸福;在工作中,為同事和客戶又能做些什么。利他就是這么簡單的事情,絕不是什么需要大張旗鼓的行為。只要有利于他人,不管事情多么微小,即便是做人的樸素單純的行為,都有助于利他心的萌芽。“心不喚物,物不至”。抱利他之心,行利他之事,命運自然會好轉,這是宇宙儼然存在的因果法則。
-06-
大自然教給我們“知足”的生存方式
急劇膨脹、過于龐大的事物,在其成長達至頂峰時,宇宙的原則和規律,一定會讓它們走向崩潰和衰退。為了避免這種情況,在成長的同時,保持和諧,就非常重要。這種生存方式的好榜樣,我們在自然界就能找到。一般認為黑猩猩是草食動物,但有時它們也會襲擊牛羊等大型哺乳動物。因為動物蛋白營養高,味道好,所以整個族群都會興高采烈地一起享用。既然如此,為何黑猩猩不會經常捕獵呢?據說它們捕食,只是為了補充生存必需的那部分營養。所以,它們不會過度捕食,不會貪得無厭。即便是百獸之王的獅子,在一次捕獵成功、填報肚子之后,在一周左右,即便獵物在身旁,他們也不會發起襲擊。稻盛先生感慨:自然界中,存在著人類世界所沒有的“節制”。為了生存,動物需要做成最低限度的努力;但是它們絕對不會讓欲望過度增加,都具有“知足”的本能。
-07-
覺得"不行"的時候
稻盛先生認為:成功人士和非成功人士,只有毫厘之差。這其中的關鍵就在于,當你遭遇前所未見、如同絕壁一般的巨大障礙時,能不能在那一瞬間,對自己說“一定能跨越”,并走出第一步。如果認為自己“可能不行吧”,哪怕有一點點躊躇和猶豫,命運就會截然不同。所以,首先要堅定地相信自己“能行”,相信光明的未來必定到來。帶著這樣的強大心靈不斷前進時,我們就能逐漸看清前進的道路,理清走向成功所需的種種線索。在京瓷最艱難的創業期,去拜訪客戶,十有八九要吃閉門羹。盡管如此,稻盛先生卻這樣激勵自己的團隊:不管看起來眼前矗立的壁障有多高,首先要想“一定能跨越”。如果用手觸摸一下,說不定這個壁壘只是紙糊的。如果是紙糊的,戳破它就行了;如果是石頭做的,只要思考如何攀登就可以了。當你覺得“不行”的時候,才是工作真正的開始。
正因為情況困難,所以才要相信局面必能打開,一味向前。要成就事業,就必須具備強大的心靈,以及“洞穿巖石般的堅強意志”。這種堅強意志,并不是那種類似暴風雨般的劇烈粗野之心,而是從內心涌現的安靜平和又強烈無比的愿望。不管面對多么困難的目標,都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參與者的熱情和能力,將“不可能”變為“可能”——這就是“愿望”所具有的力量。“愿望”,可以說是在內心的畫布上,所描繪的想法、愿望、夢想和希望等,也可以說是心靈活動本身。人的一切行動,都產生于“愿望”或者說“想法”。如果你不“想”,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在現實中出現。當愿望產生,就不能僅僅只停留在“如果變成這樣就好了”的含混狀態,而要有“無論如何非這樣不可!”的信念。人類文明的發展,正是把心中描繪的愿望,作為原動力。“想要更快到達目的地”,催生了蒸汽火車和汽車;“想要飛上藍天”,促使飛機飛上了天空;最后,抱有“想去宇宙旅行”的想法,終于飛到了地球之外的宇宙空間。稻盛和夫提醒我們:現在的我們,似乎已經忘卻這種愿望的可貴。我們只重視用頭腦進行的“思考”,輕視產生這種思考的根源,以及由心產生的“想法”或“愿望”。
-09-
將做人的“正道”作為經營的“原點”
稻盛和夫成立京瓷后不久,就將“作為人,何謂正確”作為經營判斷的唯一基準。可能有人會覺得這一基準太幼稚、太簡單了。但他認為:事物的本質就是單純、明快的東西。行為的規范不是基于得失,而是基于作為人應走的正道。稻盛和夫在受命重建日航、出任會長職務后,雖然是臨危受命,卻通過貫徹這一簡單的判斷基準,幫助日航重新渡過難關。
-10-
面對兩難選擇,不以得失為標準,正確的判斷源自“靈魂”
不以得失,而以“善惡”作為判斷、決策的標尺。稻盛和夫分享了面臨抉擇時,自己給部下的建議:
當問題發生,尋找解決方法時,立即在頭腦浮現的想法,幾乎都是基于自我、欲望或感情的。所以,不能把最初冒出來的念頭,直接作為結論,而是要等一等,用“善惡的標尺”好好對照和衡量一下,然后重新對問題進行思考。為了防止錯誤的決定,這種緩沖是十分必要的。
面對兩難選擇,我們如何去作出正確的判斷?并不單單是依靠聰明的頭腦,或豐富的知識。比這些都重要的,是心中是否持有成為判斷標尺的“善惡規范”。而這把善惡的標尺,又從何而來呢?正是心靈深處的“靈魂”而來。靈魂的最深處,存在著稱之為核心的“真我”。所謂“真我”,可以用“真、善、美”三個字來形容,它是最純粹、最美好的心。用位于靈魂核心的“真我”,來做判斷和選擇。當這樣的規范在你心中深深扎根,即便碰到未曾經歷的局面,或是必須迅速做出判斷的事態,不管在什么時候,都能做出正確的判斷,把事業引向成功。稻盛和夫認為:選擇領導者,判斷他是否合適的基準,就是看他擁有怎樣的心根。“聰明能干”不過是三流資質,“深沉厚重”才是領導者的第一等資質。一個人,不管才華多么出眾,只要表現出“只為自己”的、野心家式的人物,他認為都應敬而遠之。甚至,他會推舉即使有些愚鈍,但卻謙虛又勤奮的好人。另外,人格也不是一成不變的,而是不斷變化的。很多具備優良品性的領導者,在獲得一定的成就后,因為接受周圍人的吹捧和奉承,真的相信杰出成就的取得,都是自己的實力所為,不知不覺就會升起傲慢之心。所以,只有那些具備優良品性,一貫勤奮埋頭工作,并不斷提高自己心性的人,才能成為真正好的領導者。這樣的人,即使手握權利,也不太會心生傲慢,不會墮落。因為他們掌握了優秀的人生哲學。
-12-
組織的好壞,取決于領導者的“心”
這是為什么呢?因為領導者的人生觀,思維方式和心中抱有的思想理念,會決定組織的存在方式。什么是領導者最重要的資質?稻盛和夫的答案就是“心”。提高心性,拓展經營,身居領導崗位的人,不管是大企業還是小組織,都必須持續努力,不懈地磨煉心性,提高人格。所謂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。就像把一滴墨水,滴到水里一樣,領導者會讓整個企業都染上自己的色彩。從這個意義上看,領導者思考事物時的思維方式、哲學或信條、人生態度,這都不是領導者一個人的東西,而將決定整個企業的色彩和性質。
-13-
一切始于心,終于心
稻盛和夫經常用“人生/工作的結果=思維方式 × 熱情 × 能力”這個方程式,來說明人生。在這個方程式中,熱情和能力的打分范圍,都是從0到100分,但思維方式卻是從負100分-正100分。三者相乘才是關鍵。也就是說,不管一個人的熱情和能力有多高,只要思維方式是負數,一切都是負數。正因如此,不管我們是身處順境還是逆境,都必須時刻提醒自己要自我反省,決不能忽視了對心靈的修持。稻盛和夫引用了英國思想家詹姆斯·埃倫《原因與結果法則》所說:
人的心靈像庭院,既可理智地耕耘,也可放任它荒蕪,不管是耕耘還是荒蕪,庭院都不會空白。
如果自己的庭院里,沒有播種美麗的花草,那么無數雜草的種子必將飛落,茂盛的雜草將占滿你的庭院。
出色的園藝師,會翻耕庭院,除去雜草,播種美麗的花草,不斷培育。同樣,如果我們想要一個美好的人生,我們就要翻耕自已心靈的庭院,將不純的思想一掃而光,然后栽上清澈的、正確的思想,并將它們培育下去。
這里,他用簡單易懂的比喻,說明了我們人生中的種種現象,全部都是“心”的投影。
心靈才是塑造人生最重要的因素。無論什么人,能擁有的都只是“當下”這一個瞬間。以怎樣的心態活在當下,將決定我們的人生。